交汇点讯 8月14日,由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国网电科院、智能电网保护和运行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第六届紫金论电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开幕。
本届论坛吸引了9个国家的76位院士、教授、知名学者开展主旨演讲,聚焦电力系统主动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等热点话题研讨,交流新型电力系统、碳达峰碳中和、能源互联网、电力市场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加快推动能源电力科技创新。
“电力行业是实现我国能源转型的主战场,电力系统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建设和建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它是中国现代化能源体系的重要板块。在这场攻坚战中,双碳目标是引领,科技创新是推动力和根本保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主任苏义脑说。
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张智刚表示,实现“双碳”目标,电网是排头兵。国家电网公司研究制定国内******“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争当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引领者、推动者和先行者。同时,深入研究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制定并发布新型电力系统科技攻关行动计划,充分展现了“大国重器”的责任担当。
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教授Damir Novosel说,电力和能源行业正在迅速变化,以满足社会需求并应对挑战和脱碳需求。脱碳的关键是通过部署可再生能源和提高电气化,特别是交通运输的电能。随着电网在气候变化、网络和物理攻击以及老化的基础设施的影响下继续面临不断变化的挑战,提高弹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强烈需要一个协调规划和投资优先顺序的全行业整体框架,以减轻和适应潜在重大事件对电网的影响,并继续采取脱碳行动。
为实现“双碳”目标,国内外在能源电力领域已有一些尝试和探索——
南瑞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冷俊表示,南瑞集团瞄准“双碳”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在业内率先提出能源的信息物理社会系统(CPSSE)框架和能源-电力-环境协同优化求解方法,着力深化新型电力系统稳定分析基础理论、信息-物理-社会元素的交互及协调机制、主动支撑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新能源发电控制方法等理论研究、源头创新,组织攻关碳管理系统关键技术,为支撑能源低碳清洁转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对电力系统输送提出了更高要求,电力传输方式正在变化,电网需要对资源和需求进行交互管理,以便将电能从新能源基地******输送到不同的需求地点。”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资深研究员Marija Ilić表示,新的输电线路和大规模存储设备成本高昂,我们可以通过分层动态协作系统,将区域控制电力平衡组织(BAs)转变为端到端智能电力平衡组织(iBAs),不断优化发展规划和运营范式,实现更少的成本和更高的效益。
“愿景中的电力系统(称为新型电力系统)不再能像传统电力系统那样按封闭系统来规划与调度。其所涉及的多维度优化问题要协调多领域多尺度的要求,包括电力系统内不同约束之间;电力系统与非电能源系统之间;电力的系统规划与运行规划之间;目标优化与路径优化之间;能源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物理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不同角色的多参与者利益;信息安全性与社会参与度之间。为此,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的研究框架及优化范式。”中国工程院院士,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薛禹胜说。
据悉,“紫金论电”系列学术活动于2015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网电科院名誉院长薛禹胜提议发起和命名,至今已举办了50多场学术活动。自2019年起,紫金论电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会议论文正式被EI检索收录。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朱璇